为期 8 天的春节档轰轰烈烈落下帷幕,但电影的长尾效应还在继续。
冲破95亿大关的春节档票房仰赖于人均50+的票价,观众本应有空间发挥了充分的能动性,《封神2》的主创团队做派却让人无比膈应——一边路演宣传,却在映后交流环节忽略观众的真实评价;一边说珍惜观众的反馈,却在网上控评删稿。
《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在山西太原路演时,主创团队只挑选前排的观众(疑似是托),对后排长期举手的女士忽略不见,对方无奈只好贴脸开大:“为什么《封神》口碑两极分化,你们自己有没有想过解决这些问题?”乌尔善和主创团队鸦雀无声,只是沉默。
转头一看,kk家被偷了。前几日发表“《封神2》怎么毁成这样了”的影评被投诉了,被投诉的还包括“Roy的电影圈”等号。kk还是那个观点,电影是自由的,评论也应当是自由的。关于被投诉侵权的《封神2》影评,我们决定重发一次,全文如下:
《封神2》作为一部系列套拍电影,档期调整、工期延长、特效升级的情况下,口碑从第一部的7.7跌到6.3,再到如今的6.1,从结果上看虽可惜但不冤枉。
冲着《封神1》和宣发去看《封神2》的观众主要看得是三点:邓婵玉、战斗特效、史诗故事。而这三点分别对应的编导在性别叙事方面的时代考量,作为工业大片的特效呈现,和架构魔幻题材大作“起承转合”中“承”的能力。
最后呈现出来的效果是:性别意识浮于表面,压不住的登味从四面八方渗透;特效五毛都算多了,更难顶的是对于角色想象的匮乏;叙事节奏拉胯稀碎,抽象感情戏让人满头问号。
当观众怀揣着《封神1》淬炼出的史诗期待走进影院,却在《封神2》里遭遇三重期待坍塌,这才是今年春节档的魔幻现实主义。
01 娇妻叙事2.0
在今年含男量超高的春节档里,“女性力量”犹如一块香喷喷的羊肉,只要能挨上边宣发就一定不会错过。《封神1》里邓婵玉就是女性力量的KPI代言人,是封神粉丝回应《封神》只有“男人与马”叙事的有力武器。
《封神2》在表现女性力量上的确有进步之处。饰演邓婵玉的那尔那茜入组封神训练营506天才拍了第一个镜头,演员可谓用心吃苦足矣,也换来了表演上足够称道的“女将军”。
邓婵玉从小跟随三山关总兵的父亲邓九公,在军营里长大。她英姿飒爽,在朝歌有难时自请出征;身手利落,上马挥剑,倒挂防御得心应手,和姬发打得有来有回;更重要的是她继承父亲遗志,忠君却不愚忠,把百姓放在心里,不只是服从命令去屠城。
可以说邓婵玉塑造就是《封神2》的全部高光了,不然这片子绝对不能及格。
但是“塑造完美女将军角色”≠性别意识进步,她设定上的“完美”,让她和其他男性的互动更不可信、不合理。
开场的军事谋略戏就让kk心里一咯噔。西岐士兵假扮百姓给朝歌大军在黄河上铺浮桥,边铺边唱采样自《诗经》的《野有死麕》:“有女怀春,河水其泱。何不同舟,共泛水中央?”乌尔善说是想展现了西岐民风的淳朴和战前挑衅,但这放在邓婵玉的角色视角下却不合理。
作为女将军的她,既缺乏了在姬发逃回西岐,是否会用黄河设陷的警惕意识;又把一群男的组团开嗓性骚扰将军的行为当成了理所当然——百姓或许可以对喜欢的民间女子如此调情,但对于将军,这种行为是否太放浪大胆了些,不应该引起警觉吗?
后续的很多情节不是把邓婵玉当“将军”拍,而是把她放在性别窠臼里拍。
作为将军,她会在战局不利时冲锋陷阵、夺回战机;而不是站在四大天王前面当个吉祥物,等到雷震子、逆天挂殷郊第N次到来。战局有利时,她会运筹帷幄,和副将发展出真正的战友情,而不是看到姬发就要冲锋,跳进护城河送人头,再和姬发单打独斗玩消失,你救我我救你制造羁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