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八宾阳炮龙节来看看有多热闹吧!
在广西宾阳,每年农历正月十一,一场震撼人心的狂欢准时上演,这便是闻名遐迩的宾阳炮龙节。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这座小城便被神秘而热烈的氛围笼罩,一场与龙共舞、与炮同欢的盛大庆典拉开帷幕。

炮龙节的起源,可追溯到遥远的北宋时期。相传,当时的宾阳时常遭受天灾人祸,百姓生活困苦。一位智者托梦给众人,说只要舞动巨龙,点燃鞭炮,便能驱散灾祸,迎来太平。百姓们依言而行,此后果然风调雨顺。从此,炮龙节便作为一种祈福禳灾的仪式传承下来,历经千年,成为宾阳人心中最神圣、最盛大的节日。
当炮龙节的夜晚来临,整个宾阳县城沸腾起来。街头巷尾,人潮涌动,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兴奋与期待。主角“炮龙”缓缓登场,它比常见的舞龙更加庞大,身长可达40米,短的也有7节,长的则多达11节。炮龙的制作工艺极为考究,龙身用竹篾扎成,再以绸缎、彩纸装饰,龙眼炯炯有神,龙须随风飘动,仿佛一条即将腾飞的巨龙。

随着一声震天的锣鼓响起,舞龙队伍开始舞动。舞龙者赤膊上阵,只系一条红腰带,他们步伐矫健,配合默契,手中的巨龙在他们的舞动下,或盘旋、或腾飞、或俯冲,栩栩如生。此时,家家户户纷纷点燃鞭炮,一时间,炮声轰鸣,硝烟弥漫。鞭炮声中,舞龙者毫不畏惧,他们穿梭在火海中,与巨龙一同舞动,演绎着一场人与龙、人与火的精彩对决。“炮声不停,龙舞不止”,这是炮龙节的独特景象,也是宾阳人勇敢无畏精神的象征。

在炮龙行进的过程中,观众们也按捺不住内心的热情。一些大胆的观众会瞅准时机,从龙身下穿过,他们相信,这样可以获得好运和福气。还有人会拔下龙须、搞几片龙鳞,这些在他们眼中都是吉祥的象征。当炮龙舞至街尾,被鞭炮炸得只剩下骨架后,族中长者会指挥人们燃起火堆,奏响“宾阳八音”。“宾阳八音”是一种古老的民间音乐,由鼓、锣、钹、箫、笛等乐器组成,声音悠扬动听,仿佛在诉说着宾阳的历史与文化。在八音的伴奏下,人们将炮龙投入火中燃烧,寓意“送龙归天”,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炮龙节不仅是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更是宾阳人情感的寄托和文化的传承。在这里,人们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富贵贫贱,都沉浸在这场狂欢中。它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了心灵的慰藉和归属感。对于宾阳人来说,炮龙节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符号。
如今,宾阳炮龙节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赏。它就像一张亮丽的名片,向世人展示着宾阳的独特魅力。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炮龙节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和精神力量,显得尤为珍贵。它让我们感受到,传统并非是陈旧的过去,而是我们前行的根基和力量源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