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浪潮里,幼儿园关停潮正以汹涌之势席卷而来,成为学前教育领域无法回避的严峻现实。根据教育部数据显示,2023 年全国幼儿园数量为 27.44 万所,相较上一年减少了 1.48 万所 ,在园幼儿减少 534.57 万人。这一组组冰冷的数据背后,是无数幼儿园艰难维系的缩影,也预示着学前教育行业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
身处这场浪潮中心的幼儿园园长们,首当其冲地感受到了阵阵寒意。招生难,成为横亘在他们面前的第一座大山。北京丰台区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园长王莉对此体会颇深,2023 年春节刚过,她便开始为秋季招生计划忧心忡忡。从 2022 年起,她所在的幼儿园就已直面招生难问题,而到了 2023 年,生源下滑的趋势愈发明显。曾经,家长们为了孩子能入园,早早地排队报名,咨询电话应接不暇;如今,招生季里电话铃声寥寥无几,幼儿园的宣传推广常常石沉大海,无人问津。
生源的减少,直接导致了资金链的紧张甚至断裂。幼儿园的运营,需要持续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场地租赁、师资薪酬、教学设备采购等。当学费收入因生源不足而大幅减少,这些刚性支出却依旧如常,园长们常常陷入入不敷出的泥沼。山东青岛的李园长,为了维持幼儿园运转,不仅投入了自己的全部积蓄,还四处举债,可即便如此,仍难以填补资金缺口。“每月要支付高额的房租和老师们的工资,看着账户里的钱越来越少,却毫无办法,这种压力真的让人喘不过气。” 李园长无奈地感慨道。
除了招生和资金难题,幼儿园园长们还面临着师资队伍不稳定的挑战。当幼儿园经营状况不佳,教师们也会对未来感到迷茫,纷纷寻求更稳定的工作机会。浙江杭州的陈园长表示,过去一年里,她的幼儿园有近三分之一的教师离职,“老师们都要为自己的生活考虑,我们留不住他们,新教师招聘又困难重重,师资队伍青黄不接,教学质量也受到了严重影响。” 师资的频繁流动,使得幼儿园难以形成稳定的教学团队,教学计划的连贯性和教学质量的稳定性都大打折扣,进一步削弱了幼儿园在招生市场上的竞争力。
多重绞杀:困境背后的原因
幼儿园关停潮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给幼儿园园长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人口出生率的持续下降,无疑是这场危机的根源。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年轻夫妇对生育愈发谨慎,新生儿数量逐年减少。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 年出生人口仅 902 万人 ,创下了近年来的新低。这直接导致了幼儿园适龄生源的大幅缩减,使得许多幼儿园面临 “无米下锅” 的困境。曾经,幼儿园的招生对象是数量庞大的适龄儿童,如今,可选择的生源池不断缩小,园长们为了争夺有限的生源,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
政策的调整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幼儿园的经营困境。国家大力推进普惠性幼儿园建设,公办园数量不断增加,学位供给持续扩大。公办园凭借其稳定的财政支持、优质的师资力量和相对较低的收费标准,吸引了大量家长的青睐。在这种情况下,民办幼儿园,尤其是民办营利性幼儿园,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山东济南的张园长表示,“公办园的扩张,让我们的生源被分流了不少,很多家长更愿意把孩子送到公办园,我们的招生难度越来越大。” 与此同时,国家对幼儿园的规范管理日益严格,在办园资质、师资配备、安全卫生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使得一些不符合标准的幼儿园不得不进行整改或关停。
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也让幼儿园园长们感到压力山大。在过去,幼儿园数量相对较少,市场需求旺盛,竞争并不激烈。但随着幼儿教育市场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资本涌入,幼儿园数量迅速增加,市场逐渐趋于饱和。在一些城市,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幼儿园之间的竞争已经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为了吸引生源,幼儿园不仅要在硬件设施上投入大量资金,还要在课程设置、师资培训、服务质量等方面不断创新和提升。这无疑增加了幼儿园的运营成本,使得许多幼儿园的经营举步维艰。一些高端私立幼儿园凭借其独特的教育理念、优质的师资队伍和先进的教学设施,吸引了部分高收入家庭的孩子;而一些公办园和民办普惠园则以其价格优势和稳定的教育质量,赢得了普通家庭的青睐。处于中间地带的普通民办幼儿园,既没有高端园的优势,又缺乏价格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经济压力的增大,也是导致幼儿园关停潮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方面,随着物价的上涨,幼儿园的运营成本不断攀升,包括场地租金、师资薪酬、教学设备采购、食品原材料等费用都在逐年增加。另一方面,由于生源减少,幼儿园的学费收入大幅下降,许多幼儿园陷入了入不敷出的困境。为了维持幼儿园的正常运转,园长们不得不四处筹措资金,但往往是杯水车薪。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幼儿园不得不选择降低成本,如减少教师培训、降低教师薪酬、压缩教学设备采购等,这又进一步影响了教学质量,形成了恶性循环。
破局之路:困境中的挣扎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