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节联欢晚会作为春节的重要环节之一,都有节目给全球华人观众留下诸多深刻印象。而2025年央视春晚,惊艳众人而受到广泛讨论的的节目之一,便是机器人表演扭秧歌的《秧BOT》。晚会中16个人形机器人身穿花坎肩、手持红手绢登上舞台,与舞蹈演员默契配合,灵活地用机械臂挥舞手帕扭起秧歌,四肢纤长动作精准流畅,令人啧啧称奇。人形机器人的精彩舞台,向观众们展示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的巧妙结合与应用。
图:亮相春晚的人形机器人
来源:浙商证券
一、扭秧歌机器人是如何练成的?
人形机器人的智能化突破,离不开两大核心驱动力——算力与大模型。
算力是机器人“思考”的基石。在复杂场景中,机器人需实时处理海量数据,例如春晚《秧BOT》的16台机器人需同步完成SLAM定位、动作映射和队形变换,每秒运算量高达数万亿次。这一过程依赖高性能计算芯片(如GPU、ASIC)和分布式计算架构的支持。由于抛手绢结构复杂,因此手腕对接变换装置,同时加入了基于力矩补偿的快速放线算法、手绢抛掷与回收结构与算法、欠驱动收线算法、舞蹈节奏对齐算法、手绢旋转同步结构等,实现了春晚“秧歌舞”的精彩表演。算力的持续升级,为机器人从“执行指令”向“自主决策”演进提供了底层保障。
大模型是机器人“进化”的灵魂。基于千亿级参数的AI大模型,机器人能实现多模态感知、场景理解和自适应学习。例如,本次春晚机器人通过强化学习模型,仅用两周时间便掌握了传统秧歌的韵律与动作细节;其手绢抛掷算法更结合物理仿真模型,实现毫米级精度控制。随着多模态大模型(如视觉-运动联合建模)的成熟,机器人可快速适应工业巡检、家庭服务等多样化场景,大幅降低场景迁移成本。大模型的泛化能力,正推动机器人从“专用工具”向“通用智能体”跨越。
算力与大模型的结合,正在推动AI机器人的进一步智能化。工具选择上,科创板人工智能ETF(588930)跟踪上证科创板人工智能指数(950180.CSI),反映科创板市场代表性人工智能产业上市公司证券整体表现。算力供应商占比超30%,涵盖芯片设计、服务器制造等关键环节;大模型相关企业权重达25%,包括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头部AI公司。随着机器人产业进入爆发期,指数成份股或可凭借技术壁垒与先发优势,有望持续受益于行业需求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