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看到一个挺有意思的视频,讲的是中英教育模式的对比。一群中国的特级教师去英国的一所公立中学,给初三的学生们上了一个月的中式课。说实话,这一个月下来,中英教育的差异真是让人眼界大开,也让人忍不住想好好琢磨琢磨。
一开始,英国的学生们可真是有点懵。中国老师的课堂,那可是"填鸭式"教学的典型,老师讲得认真,学生听得规矩,还得严格遵守课堂纪律。但英国的学生们平时的课堂可是自由开放的,老师和学生互动多,气氛轻松。结果一来中国老师上课,学生们还真有点水土不服。有的学生坐不住,有的甚至直接去找原来的老师,偷偷在课后补课。哎呀,这文化差异带来的碰撞,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即删
不过,中国老师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很快就意识到,光靠传统的讲课方式可不行,得想办法让学生们对中国文化感兴趣,慢慢适应这个课堂。于是,老师们开始搞起了"中国特色"的活动:包饺子、学扇子舞,学生们玩得不亦乐乎,对中国文化也有了更深的了解。另外,老师还让班上的学生自己选举班干部,每个人都有任务,这样学生们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中国老师的"杀手锏"还有家长会,跟英国家长一聊,家长们原来总觉得教育是学校的事,但老师一讲,他们也开始意识到,教育可不只是学校的事,家长的参与也很重要。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即删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中英教育理念的一个大不同。在中国,教育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是改变命运的机会。学生们从小就被灌输"不好好学习,以后就得饿肚子"的思想,这种忧患意识让中国学生特别刻苦,也特别能"卷"。而英国的教育环境相对宽松,社会福利好,学习压力小,学生们也没那么功利,更注重兴趣和个性的发展。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即删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即删
不过,实验结果也挺有意思的。一个月下来,中式教育在成绩上确实"秒杀"了英国的传统教育。但校长的一句话让人深思:"我们不希望孩子们每天花十几个小时学习,那不是童年。"这句话真是戳中了教育的一个痛点:我们追求成绩没错,但孩子的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也不能忽视。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即删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即删
说到底,中英教育的差异其实反映的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对教育的理解和社会环境(英国也有私立公学,那些都是培养未来的首相,未来的政界大佬,商业老板的)。中国教育更注重勤奋和纪律,英国教育更注重个性和创造力。对于老百姓来说哪种教育更好?其实没有绝对的答案,关键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那么作为家长的你愿意鸡娃,还是愿意放养呢?作为学生你认为现在的内卷,仅仅靠教育改革就有用的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